24節氣養生
-
寒露腳不露!中醫師的四大保暖防病全攻略
日期:2025-09-30 作者:迪化院 魏士晉醫師
『時露寒冷,而將欲凝結,故名寒露。』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,同時也是秋季中的第五個節氣,今年的時間坐落在10月08日。寒露的到來,代表從秋天早晚溫差極大的秋老虎轉變成寒冷的冬天。
-
秋咳、皮膚乾癢?中醫談秋分保養三要訣
日期:2025-09-22 作者:東霖院 陳慧聞醫師
秋分之際,涼飆起夕,閑境入幽情。秋分,係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,通常落在每年 9 月 23 日前後,秋分代表這一年已經過了四分之三了。此時太陽直射赤道,「秋分者,陰陽相半也。」晝夜幾乎等長,在這之後,北半球白天逐漸縮短,黑夜逐漸加長,氣溫也會隨之下降。秋分正值秋季的中點,既有秋高氣爽的舒適,也開始出現「燥」的特質。
-
揮別處暑季節,白露養出水潤肌
日期:2025-09-04 作者:博愛院 何佳霖醫師
「露從今夜白,月是故鄉明」,做為秋天第三個節氣,白露節令開始後時序正式進入涼秋,夜涼水氣到早晨就會凝結成白色的露珠,掛在樹葉和葉尖上,可見晶透露珠,秋天屬於五行中的金,金的代表顏色即白色,將秋天早晨裡隨處可見露水的現象取名為「白露」即為這個節令的命名由來。
-
迎秋轉涼中醫教你處暑簡單養生法
日期:2025-08-18 作者:瑞隆院 簡浚崴醫師
處暑,意指「暑氣至此而止」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,落在每年 8 月 23 日前後。此時炎夏的酷熱逐漸退去,氣溫漸降,早晚微涼,標誌著由盛夏向初秋過渡的時節。白天仍有餘熱,日夜溫差漸大,濕熱與初秋涼氣交替,極易使人體出現調節不及的反應。
中醫認為,處暑是「陽氣漸收、陰氣漸長」的關鍵節氣。若護養不當,體內陽氣被寒涼侵襲,或餘濕未清,容易出現消化不良、倦怠乏力、呼吸道不適等問題。此時的養生重點 -
3穴道1茶飲改善立秋常見咳嗽與皮膚問題
日期:2025-07-31 作者:建功院 魏僑醫師
隨著一年四季的推移,在大暑過後,便來到「立秋」節氣。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,標誌著秋天的開始。一般來說落在國曆8月7到9日。今年(民國114年)的立秋在八月七日下午一時五十一分。「立」為開始之意,立秋預告夏季大熱的結束,但在台灣的氣候條件下,立秋後仍常有高溫出現,暑氣未盡,涼意未足,形成中醫所說的「暑濕夾燥」的複雜體感環境。
-
大暑調養好簡單,中醫師教你用2食譜3穴道這樣做!
日期:2025-07-15 作者:五甲院 邱雅笙醫師
大暑是24節氣的第12個節氣,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,通常落於每年的7/22-7/24,是一年四季中最炎熱的一天。俗話「小暑不算熱,大暑正伏天」可見該節氣之酷熱。
-
1茶飲3穴位,助小暑保養健脾胃
日期:2025-07-07 作者:陽明院 陳佳伶醫師
「小暑」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,俗語說:「小暑過,一日熱三分」描繪了此時氣溫節節攀升的特點,還說道「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」表示這個時節又濕又熱,彷彿置身蒸籠般的感受。
「暑」代表炎熱,而「小暑」意味著天氣開始進入真正的盛夏,但尚未到最熱的時候(最熱為「大暑」)。此時太陽直射北半球,日照時間較長,導致氣溫高、濕氣重,容易形成「暑濕夾雜」的氣候特徵。中醫認為,小暑對應人體的「心」與「脾」,因為夏天的陽氣旺 -
4穴道1甜品,夏至養生法好簡單
日期:2025-06-10 作者:五甲院 王維瀚醫師
夏至是24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,每年6月21日前後,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就是夏至。夏至當天,太陽正好直射北回歸線,此時北半球的白晝(陽)最長、黑夜(陰)最短,過了夏至日,白晝漸短、黑夜漸長。